×
数学教育学报

同样痴迷数学,为何陈景润成为数学家,刘汉清

如果把时光倒转到三十年以前,大学生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词汇,在那个全国录取及毕业人数仅几十万的年代,进了大学校门,不仅无需学费,每月发给生活补助,毕业时也不用为工作发愁,因此被农村学子们喻为改变命运的跳农门。而一旦考上哈工大这样的名校,那么前途自然更加光明。
但就有这么一个人,早在39年前,顶着16岁天才少年的光环考入哈工大,成为全村乃至全镇的骄傲,但时至今日,已经五十多岁的他不仅从来没有工作过,至今孑然一身,还蜗居在农村父母的土屋中,靠着每月400元的低保金生活,他就是渴望超越数学家陈景润的“数学痴汉”刘汉清。

(陈景润)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景润和刘汉清都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为之废寝忘食,可为何陈景润成为数学家,而刘汉清却只能靠低保度日呢?
一、共同的数学梦想
1964年,刘汉清出生于江苏泰州戴南镇双沐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学业优异。
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席卷全国,文中介绍了民间数学家陈景润,十年如一日,克服艰苦条件破解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我国知名数学家的过程,这让刘汉清深受启发,从此他也深深爱上了数学。
1980年,16岁的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就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那一年全国共有330万人参加高考,大学录取总人数仅28万人,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刘汉清不仅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而且他的成绩至今在村里都没有人能超越。

(刘汉清)
据他的高中老师介绍,虽然刘汉清智商极高,记忆出众,但是在各门学科中都很均衡,并没有显露出数学方面的与众不同。
而陈景润初中时的数学教材,仅用了两周就自学完成,显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他那清华毕业的数学老师还因材施教,为他讲一些难度更高的数学知识,这使得陈景润在少年时期,就立下志向,将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自己奋斗终生的目标。
二、学习经历不同
和16岁的天才少年刘汉清异曲同工, 新中国刚刚诞生的1950年,17岁的陈景润考上了厦门大学数理系,迈入数学专业领域的殿堂,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的同学和老师们也有不少是研究这个的,有着好的学术环境和资源。

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同时,陈景润也没有放松其它课程的学习,顺利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老师,虽然他不善言辞,并不适应中学老师的工作,但在母校关怀下,他得以调到厦门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这让他在有稳定的收入的同时,还能利用图书管理员这一清闲职位,大量查阅资料专心研算哥德巴赫猜想。
而刘汉清在报大学志愿时,却没有选择数学系,而是选择了好就业的工科类材料专业,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
和陈景润相同的是,刘汉清也不善言辞,大学生活并不合群,加上同班同学均为各地优等生,他的成绩并不突出,这让自视清高的他颇为不适,于是他决定以陈景润为榜样,自学成才搞数论研究,至于材料学的专业课程,几乎一节都没有上过,当工程师的目标也被他抛在了脑后。

(刘汉清的家)

四年间,刘汉清整天泡在图书馆,将关于数论的所有书籍往身边一堆,然后废寝忘食地进行推论演算,日复一日,结果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他的专业课全部挂科,系主任和辅导员本着爱惜人才和负责任的态度,先后规劝他先学好本专业,但刘汉清却不为所动,继续我行我素,最终由于挂科过多被留级.

但即便如此,学校也没有放弃他,而是找来了数学系的老师,审阅他的演算,但是该老师看后认为,刘汉清的推论方式有严重的问题,从一开始就难以成立,对于这个评价,刘汉清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对方并不了解数论。
留级后,学校允许刘汉清到数学系旁听,可他对老师的讲解不以为然,而是缩回宿舍,继续着自己的演算。学校想将他改到数学专业,他却说,哈工大的数学系并不研究数论,拒绝转专业。
三、研究方式不同
由于刘汉清专业课成绩实在糟糕,最终他并没有如期毕业,只得拿着肄业证书离开学校,分配工作自然没有他的份。在离校时,一位女教授还替他落泪了,认为他痴迷学术未能毕业,实在有些可惜。

上一篇:厦门“最燃”校园数学节来袭,孩子们在各种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