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育学报

最牛学生考大学,其他科满分,数学零分,北大

历史最牛学生考北京大学,其他科均满分,唯独数学零分,北大不要,清华破格录取,他就是吴晗。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27年秋,吴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但吴晗志不在此,1928年他独自离家出走,辗转来到杭州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该校停办,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国公学。从此,他与胡适结下不解之缘--胡适此时正是该校校长。1930年,经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介绍,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不久,胡适离开中国公学,吴晗则追随北上,经人介绍,由顾颉刚安排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当馆员。此间,他写下《胡应麟年谱》,并以此成为他正式研究明史的开端。吴晗再度为此写信讨教胡适,胡适在收信的第二天即给吴晗回信,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约吴晗“星期有暇请来谈”。从此,吴晗成为胡适的“弟子”。

吴晗未入北大的原因是他偏科严重,入学考试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他的文史、英语均得满分,而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北大规定,有一门零分不得录取。随后他改投清华,得到同样成绩,但清华网开一面,以文史成绩特别优异为由,破格录取了他。吴晗遂成为“清华人”,与北大失之交臂。

1931年初,写成《胡应麟年谱》。时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的胡适因此举荐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大学期间,吴晗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课。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吴晗花费大量时间为普及历史知识而奔走呼号。其中影响最大、用心最勤的是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及《外国历史小丛书》。1958年秋,在一次北京市中学历史教师大会上,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倡议为青少年编写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课外历史通俗读物,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到会的教师热烈欢迎这一倡议。吴晗邀请大批热心普及历史知识的专家、教授,组成《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负责制定计划和分工审查稿件。凡是送给他看的书稿,他都认真通读,亲自修改润饰文字和改正错别字。他的工作再忙,都能按时完成,从不拖延、积压,甚至坐在火车上还在看清样。到1962年,《中国历史小丛书》出满了100种,深受为广大群众喜爱。1962年夏,周恩来建议吴晗再主编一套《外国历史小丛书》,为的是“向群众普及外国历史知识,要为出国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吴晗兴奋地接受了任务,具体落实编写出版《外国历史小丛书》的工作。到1965年,《中国历史小丛书》出版近150种,《外国历史小丛书》出版50种,为将历史知识普及给广大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毕业之后,吴晗先后去了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当教授,最终又回到了清华当教授,后来,吴晗与胡适成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师生。曾经吴晗致信求见胡适,胡适对这位深爱的弟子不加理睬,吴晗因此也说:“联大从昆明搬回北平后,我做胡适工作,可是他顽固不化,我的脚就不再踏上他家的客厅了。”胡适也曾长叹“吴晗可惜,走错路了,是耶?非耶?”。

吴晗的一生无论在生活和事业上都不平坦,这就不得不说一下他的夫人了。

袁震(1907-1969年),湖北光化县人。18岁时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史学,1930年,23岁的袁震又考入清华大学史学系,并很快成为 清华屈指可数的才女。袁震在一次回家看望患肺结核的父亲时被传染,也患上了肺结核,进而转为骨结核,从此便卧床不起。袁震因为长期生病而无法上学,清华大学只能取消了袁震的学籍。在此期间由于发表文章的机缘,袁震与吴晗相识并相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吴晗应云南大学的聘请到了昆明,袁震还被固定在病床上,只得留在北平治病。1939年,他们在昆明结婚了,时年吴晗30岁,袁震32岁。

由于饮食不足、营养不够,袁震的病情逐渐加重,肺病之外,又得了骨结核病,被一副石膏固定着躺在病床上,完全丧失了自理饮食起居的能力。面对浑身是病、一贫如洗的袁震,吴晗没有被吓倒,他来探望袁震的次数更多了。除了在生活上照顾袁震,吴晗还站着同躺在高高的病床上的袁震热烈地交谈,有时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可他每次从医院出来不仅丝毫没有疲倦感,反而兴奋不已。这不仅缘于学术遇知己的激动,更重要的是,吴晗已对袁震产生了一种难舍难分的爱慕之情。

上一篇:数学“最强大脑”齐聚温州 探讨未来数学教育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