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唐小兰 [内容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字]数学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素质 据一项对全国3000多大中学生调查表明了43.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据中科院心理所最近做一项研究表明,在2000多名中学生中,有超过三成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虽然,现在社会、家庭、学校都已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在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专门开设了健康课,但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课任教师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而且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1.加强教学管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进一步端正教学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改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生动、主动些,成为学习的主人。2.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健康只能靠健康的心理去培育。教师首先要矫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心理偏常与障碍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二、顺应心理规律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1.顺应从众心理,提出统一要求促使具有心理失调和厌学心理障碍的学生在群体统一要求的压力下,在健康舆论的氛围中,自觉调节和改变不良的学习行为。提出的统一要求须随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阶段不同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循序前进,不能脱离学生的可接受性,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体验。2.顺应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在统一要求中必须细心地注意个性的差异、心理发育的跨度、接受能力的强弱,做好个别工作。要放下先生的架子,尊重亲近体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寻找一切机会和方式方法,顺应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努力使他们真正学会学懂。具体操作中最需要的是不怕反复、持之以恒、让多次的学会学懂积累巩固成可观的进步,让学生尝到“我也行”的成功的喜悦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3.顺应好动心理,激活成功心态。通过开展多项活动,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能与爱好的机会,可以在心理上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落给予一种补偿性的满足与平衡,激活他们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跃跃欲试的心态及其连锁反应。在具体操作中要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运用被激活的成功心态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辅之学习上的个别辅导帮助使之获得进步的体验,逐步消除学习上的障碍。4.顺应期望心理,让每个学生 都能从 老师那里得到应有的期望,让每个学生公平地积极参加每个教学活动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具体操作中要找准起点,师生情感相融,才能使学生顺着老师期望控掘自己的潜能、配合老师期望扬长避短作出努力、达到期望的要求与目的,矫正不健康的学习心理。
上一篇:如何把艺术教育融入数学教学 Copyright © 2018 《数学教育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