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的方法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以信息与计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息与计算科学”列为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这一专业的设置满足了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数学人才的培养需要,也对数学类专业如何与其他学科更好地结合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方向[1].
表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问卷调查表Tab.1 Survey of Information Specialty年级总人数问题1回答“是”的人数问题2回答“是”的人数2006级 2007级 2008级 2009级合计
某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自2001年招生以来,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并取得了数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在该校“更名大学”、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过渡的特殊阶段,为专业和就业更好地发展,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2006级至2009级全体同学以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①入校时是不是调剂至本专业;②现是否有改志愿想法(结果见表1).近几年的报考研究生人数都占全体学生的75%以上,而其中只有寥寥数人报考的是数学类研究生,可见从大一至大四,学生普遍对数学类专业认同感不强,数学思想大部分没有培养起来.究其原因,一是该类专业基本在所有高校都有开设,在就业压力以及实用主义流行的当下,学生有些情绪浮躁;二是在二本院校中尤其以工科等专业为主的高校,由于该类院校工科等应用型专业特色鲜明,此类院校中的数学类专业的学生多是在录取时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所以,对于工科院校,如何培养和加强数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数学类专业人才,是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摆在众多院校面前的又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尤其对处于转型期的高校,解决此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2 一般系统论与教育过程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并在1968年所著的《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系统论包括:系统思想、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等几个方面[2].
2010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中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且要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数学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中的基础,一个国家数学的实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十二次五中全会公报中谈到“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由此可见,注重全面的系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常言道,“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时间跨度大、系统性强,因此,若把大学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看,从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学习、日常生活的安排直到他们毕业以及走入社会后的信息反馈等各环节共同构成了系统的各个层次,这些环节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2.1 入学教育
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得有一个定位和目标,要结合院校各自的特点,同时又不能忽略时代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要注意其关联性[4].
从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学生的入学教育就开始了.学校可以把学生手册、专业培养计划等邮寄给学生,让他们提前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大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是‘知道自己知道’”.这句话概述了从大一的踌躇满志到彷徨,然后到大四探索后的清晰.针对带着梦想走入校园的“90后”,各院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能够从整体、长远的角度告诉新生一个客观发展中的大学,可以引入学长制、拓展、网络教育等较新的培训方式.由指导专员、毕业学生、高年级学生等结合自身经历,定期给学生做有关学习规划、学习感受的报告,谈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受和认识,促使新生自觉制定阶段性目标,明白自觉融入集体、自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必要性,真正培养起主动思考、自我教育的意识.同时,鉴于二本工科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在录取时由所报院校的名牌专业、热门专业调剂所致,导致所谓的“专业不理想”,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在入学教育时结合教学计划讲解本专业的优势所在,明确课程的任务以及课程间的衔接关系.针对“90后”新生特点可以采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他们交流.在入学教育上需要经常换位思考,考虑主体的普遍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切忌脱离所学专业展开,切忌为了入学教育的形式而进行入学教育.
上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