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育学报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 引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向,应不限于应试教育的开展。教师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合理、可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结合数学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论的应用方法。另外,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数学教学模式,避免大量使用题海战术对某一理论进行探索,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现有数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形成自学习惯,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应用办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涉及代数、图像、函数、方程方面的知识,各个知识点理论的抽象度较高、理解相对困难。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如抽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利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借助数学课堂发挥出数学学科的魅力,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思考,并在思考中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逐渐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

(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师生沟通氛围

数学问题自学探究中,教师需利用针对性的数学题型,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探究中学生本人是教学主体,改变了传统宣讲式课程的缺陷。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分组,掌握沟通、学习、分析的好习惯,同时还能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通过改变传统数学教学课堂模式,能让师生在互动中掌握学习、沟通方法,有利于让学生自发性地提出问题,并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 现阶段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困境

(一)教学模式不科学

传统数学教学采用宣讲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学生仅需要被动接受、学习教师所讲述的数学理论,很难让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学习理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但对于知识点的运用方法、运用形式及生活中的作用的讲述较少,从而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教育,也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

(二)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学生需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根据这一教学计划展开数学学习。实际学习中,教师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习惯过于被动,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学习、讨论过程,这对于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另外,数学理论知识的难度较大,并且部分知识点与生活的关联性较少,教学中缺乏合理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数学学习,自然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数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优化数学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思考、想象的空间,在合理、科学的引导中培养学的数学思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是有利的。由此,教师需要强化课中讨论环节,在加大课程中的讨论力度的同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其中,教师需要多设立数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及时解答出不同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减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例如在关于时钟知识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观看生活中常见的钟表、手表及智能手机,要求学生分析钟表中不同数字的含义。此时,教师可设置“我们知道下午1点15分,可以表示为pm 1:15,如何将它表示成24小时制呢?”学生们通过对比发现,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区别就在于12小时制是分段计时法,但24小时制不是分段计时法,它表示的时间的方法就是0~24小时。这时,教师可提出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换算方法,采用例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两者的区别。最后,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探究中,解决了有关计时法方面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例题进行联想,从而丰富了数学学习课堂。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教师“追问”的策略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