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例谈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下面结合课例谈谈对数学课堂语言的认识。
一、语言要有针对性
教师语言必须指向明确、针对性强,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泛,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
【案例】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与和”
教学片段一
课件出示上图左边的两个小朋友在给花浇水,随后出现右边的小男孩。
师A: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个女孩,两个男孩。
生2:我看到他们在浇花。
师A: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3:我还看到有两朵花。
生4:我还看到有花盆。
显然,这样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设计意图,一个原本想通过学生回答引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信息(先有两个小朋友在浇花,后又来了一个小朋友),结果却演变成了看图说话,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
教学片段二
教师课件出示上图左边的两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B:请观察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在浇花?
生1:我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在浇花。
紧接着动画演示右边又走过来一个小男孩。
师B:你看到画面有什么变化?
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又来了一个小朋友。
虽然师B的问题变得零散了,但是,正是这些有具体指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真正的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带着走、小步走,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二、语言应当严密、准确
课堂提问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且表达清晰,用词准确,让学生知道问什么,切忌笼统模糊或模棱两可。只有这样,才能问到关键处,问出精彩,问出时效。如果教师导语不严密、不准确、不精练,那么学生很容易答非所问。
【案例】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片段一(教师引导学生初识相同加数这一概念)
课件出示下图,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摆5个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看图写出算式:4+4+4+4+4=20。
师A:请你看一看4是什么数?
生1:是个位数。
师A:对呀,4是个位数,再看一看4还是什么数?
生2:是双数。
师A:没错,4是双数(教师见状着急地补充)。现在它在加法算式里,我们还可以把它叫做相同加数对不对?
显然,上述教师在提问时,由于语言不够严密、用词不准确,使学生产生了歧义。当学生偏离教师的预设轨迹时,教师为了达到目标,就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这样虽然快捷了,但学生只得到知识的结果,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被抹去,导致学生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
教学片段二(教师引导学生初识相同加数这一概念)
课件出示下图,让学生列式算一算摆5个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看图写出算式:4+4+4+4+4=20。
师B:谁能说出这个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生1:4是加数。
生2:20是和。
师B:这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生3:加数都是4。
师B:象上面这样,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就把这些加数叫做“相同加数”。
通过上面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不难看出师B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清楚。教师只有严密、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才能让课堂的有效性表现出来,让数学课堂波澜起伏。
三、语言要有启发性
语言要有启发性是指课堂语言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独立地去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搭配
教学片段一
教师给学生准备了“1、2、3”三张数字卡片。
师A: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1、2、3”三张数字卡片,请你用这三张卡片摆两位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例如组成的数不能是22,看看能摆几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从运算能力到计算思维